2月21日,金星所長主持召開黑龍江所2022年度第一次所務(擴大)會議,學習傳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王小虎院長在全院2022年工作會議上所作的工作報告,總結2021年各項工作成效,圍繞王小虎院長提出的4 方面 13 項重點任務對全所2022年重點工作作出部署。所務會成員、創新團隊首席、中層副職、各基地負責人、部門助理共40多人參加會議。
金星指出,過去的一年,所領導班子按照農業農村部黨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黨組的工作部署,帶領廣大職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取得了“十四五”的良好開局。直面我國虹鱒種源“卡脖子”難題,培育的虹鱒“水科1號”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實現了全雌三倍體制種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顯著提高虹鱒新種質國內市場占有率和主產區覆蓋率;完成的“虹鱒優良品種創制與推廣應用”獲得水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完成的“無肌間刺鯽新種質創制”成果通過專家組現場驗收,標志著鯉科魚類無肌間刺新品種的培育取得重大進展。虹鱒IHN和IPN疫苗產業化研究獲批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生產性試驗)審批書。推進科技扶貧與援疆援藏工作不斷深入,在國家“三區三州” 扶貧重點的黑龍江泰來縣構建了“寒地稻漁助力鄉村振興”模式,示范面積7000畝,畝增效益500元以上;在西藏日喀則建立了利用循環水與陽光棚養相結合的“接力式”養殖模式,。在新疆額河首次實現哲羅鮭人工繁殖的成功,科技支撐高海拔地區工廠化養殖取得良好效果。同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也取得歷史性新成績。
金星強調,新的一年,全所上下要繼續秉持老一輩科學家“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堅決打贏科研翻身仗”為目標,充分發揮漁業科研國家隊的引領和帶動作用,重點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致力于科技創新,促進科技核心競爭力提升。堅持“以研為本,以創為先”,圍繞全所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瞄準產業需求和科技前沿,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方面提升謀劃能力、加大項目儲備。通過實施水產種業創新計劃,夯實理論研究基礎,加快水產新品種培育。二是加強科技支撐服務,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圍繞漁業漁村高質量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要求,發揮技術創新優勢,拓寬四技服務渠道,集中優勢資源,推動科技與漁業漁村深度融合。三是加強人才培養和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開展人員內部定崗、培養與考核,促進科研人員在團隊間的合理流動,不斷完善薪酬激勵機制和制定科學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增強事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四是進一步提升各項保障能力。以推進基本建設項目實施和改善科研條件專項實施為重點,持續提升科研條件保障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推動“放管服政策”落地,提高資金使用監管效率,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守住安全生產底線,持續做好全所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提升現代科研院所治理能力。五是提升黨建引領能力,推進創新文化建設。以“圍繞科研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科研”為工作目標,推進黨建與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凝心聚力、把握方向、保駕護航,為全所中心工作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營造清新的工作氛圍,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會上,科研處、成果轉化處負責人分別作了《“十三五”科技創新工作總結及現狀分析》和《科技服務類項目現狀與分析》的主題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