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即第七個全國“放魚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主辦、牡丹江市農業農村局承辦的蒙古鲌(紅尾魚)增殖放流活動在美麗的鏡泊湖舉行,這也是黑龍江所連續第5年在該水域開展魚類資源增殖放流工作。黑龍江所養殖研究室主任徐偉研究員、成果轉化處副處長張永泉副研究員、黑龍江省水生動物資源養護中心科長王劍鋒、牡丹江市農業農村局漁業科科長楊銳、鏡泊湖水產養殖場場長劉力以及相關人員共計30余人參加放流活動。

蒙古鲌苗種增殖放流現場
本次活動共放流5cm以上的蒙古鲌苗種38.6萬尾,放流苗種體質健壯、活動能力正常。哈爾濱市呼蘭公證處對增殖放流蒙古鲌苗種的規格和數量進行了現場公證。

蒙古鲌(紅尾魚)增殖放流及公正
蒙古鲌是鏡泊湖享譽省內外重要特產魚類之一,近年來由于環境及人為因素資源量急劇下降,年產量僅約5萬公斤,不足上世紀80年代的六分之一。黑龍江所自2008年取得鏡泊湖蒙古鲌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成功后,有計劃地開展人工資源恢復與養護工作。特別是近5年來連續在原棲息地開展增殖放流工作,累計放流人工繁育蒙古鲌苗種100多萬尾,據統計,鏡泊湖蒙古鲌年產量也在逐年恢復上升。
在鏡泊湖開展蒙古鲌規模化增殖放流工作,是貫徹落實國務院《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農業農村部關于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具體行動,是促進鏡泊湖水域漁業資源恢復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次放流活動同時也促進了所地企間有關蒙古鲌種質資源場建設和增殖放流評估等方面的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