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寬甸鴨綠江試驗基地成功孵化“池沼公魚”1000萬尾,為鴨綠江流域重要野生經濟魚類“池沼公魚”資源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池沼公魚(俗稱:黃瓜魚)為鴨綠江流域重要野生經濟魚類,以橈足類、枝角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市場售價12-20元/kg,近年出口到日本達2000多噸。目前漁民捕獲強度不斷加大,年捕獲量為1500噸,同時鴨綠江流域受外來物種河鱸入侵影響,池沼公魚的資源量持續下降,趨于枯竭。為了保存這一種質資源,自90年代,當地政府對鴨綠江進行池沼公魚增殖放流,方式主要以授精卵和發眼卵投放為主,每年約投放近40億粒左右,累計投放近1000億粒。但由于授精卵和發眼卵在野生狀態下孵化率低,增殖效果并不明顯。有鑒于此,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建議池沼公魚增殖放流點寬甸滿族自治縣水產苗種管理站采取投放平游魚苗的方式,以提高魚苗存活率,保證增殖效果。
寬甸鴨綠江試驗基地始建于2012年,建有1300㎡綜合實驗樓1棟,1200㎡陽光溫室車間1棟。車間主要包括產卵池2個、孵化環道2個、苗種池5個、家系選育系統1套,具備一批次孵育5000萬受精卵的能力。試驗基地具有針對鴨綠江流域重要野生經濟魚類種質資源進行監測、保護、開發和利用,開展池塘、網箱養殖及大水面增殖的淡水魚良種選育和擴繁、養殖技術和疾病防控等方面研究的職能。接受寬甸滿族自治縣水產苗種管理站委托,黑龍江所科研人員對池沼公魚的人工繁殖及孵化方式進行了探索。通過現場采集魚卵和精液,4℃保存運回車間后進行授精、脫粘后入孵化桶孵化,這種方式授精率可達85%、孵化率90%以上。期間我們對池沼公魚開展了胚胎發育觀察和孵化水溫梯度試驗,基本摸清了池沼公魚孵化的特點。本年度共孵化水花近千萬尾,已放流到鴨綠江。
池沼公魚孵化期間,寬甸滿族自治縣水產苗種管理站組織遼寧省海洋漁業廳副廳長陳來釗和縣水產局相關領導來基地進行了現場觀摩,并在基地會議室聽取池沼公魚增殖項目2017年階段性述職報告。陳來釗副廳長對基地科研人員堅持不懈的科研精神表示敬佩,為基地對池沼公魚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作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同時縣水產局及水產苗種管理站表示將與寬甸鴨綠江試驗基地加強鴨綠江流域魚類的保護、利用方面開展更多的合作,以促進寬甸縣漁業可持續發展。
本年度池沼公魚的成功孵化,不僅為鴨綠江流域重要野生經濟魚類“池沼公魚”資源保護起到積極作用,并為試驗基地開展鴨綠江流域其它經濟魚類保護積累了經驗,為支撐鴨綠江生態保護及開發利用的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