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鹽堿水域養殖品種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開展的“達氏鰉(Huso dauricus)熱應激損傷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Chronic Heat Stress Caused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and Tissue Injury in the Liver of Huso dauricus via Oxidative-Stress-Mediated Ferroptosis”發表于JCR 1區期刊《Antioxidants》。
達氏鰉作為我國黑龍江流域特有的珍稀物種,是最古老的軟骨硬鱗魚類之一,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稱,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經濟價值。隨著魚子醬市場需求持續增長,達氏鰉養殖區域不斷向低緯度地區擴展,氣候變暖導致的慢性熱應激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球鱘鰉魚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研究團隊采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統闡明了慢性熱應激對達氏鰉肝臟損傷的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熱應激導致達氏鰉肝細胞結構異常,表現為細胞排列不規則、高度腫脹、邊界模糊并伴有空泡化;肝功能指標(總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發生顯著改變,隨著熱脅迫時間的延長及溫度的升高,呈現動態變化;熱應激會加速誘發肝細胞內活性氧自由基和脂質的過渡積累;熱脅迫下肝臟組織中"鐵死亡"信號通路活躍度較高,表現為COX2蛋白表達上調、GPX4蛋白表達下調。

該研究成果不僅為鱘鰉魚健康養殖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也為野生種群保護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學支撐。研究獲得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CARS-46)和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HSY202512Q)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