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主養品種營養飼料與品質調控創新團隊與淡水魚類基因組學與基因編輯創新團隊聯合開展的"無肌間刺鯽微量元素積累模式與健康風險評價"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Accumulation Patterns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Trace Elements in Intermuscular Bone-Free Crucian Carp》發表于JCR 1區期刊《Toxics》。
基于前期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培育的無肌間刺鯽新品系(WUCI),研究團隊以野生型鯽(WT)、方正銀鯽(FZYJ)和松浦銀鯽(SPYJ)為對照,首次系統解析了基因編輯對魚類元素代謝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WUCI中鉬(Mo)和銣(Rb)呈現顯著的特異性積累模式,其肝臟Mo含量(0.265±0.032 mg/kg)以及肌肉和肝臟Rb含量(分別為8.74±1.21 mg/kg和12.56±2.05 mg/kg)顯著高于其他品種(p<0.05);WUCI肌肉中鋁、鎳、鍶、銀和鎵含量顯著降低;元素相關性分析揭示了4種鯽元素相互作用的差異特征,反映了不同基因型鯽魚的代謝能力差異,證實了基因型特異性影響元素積累的假設。健康風險評估表明,4種鯽均符合食品安全標準(THQ/HI<1,TCR<10-6)。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4種鯽肌肉中的砷含量均高于肝臟,這可能與肝臟高效的解毒(甲基化排泄)功能和肌肉中硫基蛋白的強結合的協同機制有關。本研究為鯽食品安全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魚類元素代謝研究及優化元素譜系的優良品種培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本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