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鹽堿水域養殖品種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張瑞等人開展的“耐鹽堿絮凝菌株的篩選與評價”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Assessment of the bioflocculant production and safety properties of Metabacillus hrfriensis sp. nov. based on phenotypic and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alysis”發表于JCR 1區期刊《Aquaculture》。
隨著踐行“大食物觀”的深入,鹽堿水域成為水產養殖拓空間、調結構的重要場景。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碳酸鹽型鹽堿水資源,高效的水質調控是開發利用該水資源的重要環節。生物絮團技術作為一項可有效調控水質的生態養殖技術,已在水產養殖中廣泛應用。篩選具有高絮凝活性、強抗逆性和應用安全性的絮凝菌株是生物絮團技術發展的關鍵。為加強生物絮團技術在鹽堿水域的推廣應用,團隊從黑龍江省大慶市典型碳酸鹽型鹽堿水土環境中篩選出一株高效耐鹽堿絮凝菌CT-WN-B3?;谌蚪M測序分析,將該菌株鑒定為副芽孢桿菌屬的一個新菌種,并命名為Metabacillus hrfriensis。
通過對絮凝功能特性、絮凝活性物質組成、抗菌活性、抗菌藥物敏感性、全基因組風險基因分析等多項安全性能評價結果顯示,CT-WN-B3的絮凝活性具有明顯的堿性pH(pH7.5-9.5)依賴特性,絮凝活性物質包括胞外多糖、脂質與蛋白質,其中多糖的絮凝貢獻率達75.183±2.268%。CT-WN-B3菌株中不含有已知毒力因子的編碼基因,且菌株不分泌抗菌活性物質,僅表現出克林霉素耐藥性,因此未見明顯的環境應用風險。
該研究提供了一種研發水質調控微生態制劑的種質資源,為鹽堿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有力的支撐。

圖1 CT-WN-B3菌株絮凝功能特性分析

圖2 Metabacillus hrfriensis CT-WN-B3基因組